姓名 |
研究方向 |
科研成果(部分) |
备注 |
徐南平 |
材料化学工程、膜与膜过程 |
|
近十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发表期刊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Ei检索论文160多篇,编写及参编著作3部。申请专利40项,有18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
陆小华 |
从事化工热力学及分子和界面化学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
|
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德国洪堡研究基金和国家863项目等十多项国内外课题,多次作为访问教授赴德国和美国进行合作研究,并赴美、英、德、意、日等国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共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获专利授权4项,先后三次作为第一完成者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15名获得博士学位、30名获得硕士学位。先后获化工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委“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和研究基金;化工部"跨世纪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事部和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师德模范”称号。兼任江苏省第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
乔旭 |
原子经济反应与绿色工艺、环境友好工业催化剂、化工过程优化与集成和化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
原子经济性反应新工艺 氯资源高效利用的集成工艺 化工“三废”一体化深度净化技术 |
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支撑计划、“86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承担企业委托或成果转化项目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9件,26件获得授权。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1)1项、中国石化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获第三届江苏创新创业人才奖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提名奖等,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高校科研先进个人等。 |
刘晓勤 |
高效吸附分离材料、吸附分离过程、化工节能减排技术、绿色化学工艺、工业催化过程等 |
工业废气的资源化应用开发 超高温脱氯净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课题、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基金等多项省部级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基金项目,完成企业委托科研开发项目三十余项,其中五项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以第一完成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二百六十多篇。主要研究方向:高效吸附分离材料、吸附分离过程、化工节能减排技术、绿色化学工艺、工业催化过程等 |
云志 |
|
碳五分离 棉(油)籽集成化加工多联产工艺 |
1、开发了一个四次型状态方程,在低压、高压、近临界及超临界区域,计算汽、液流体性质均相当于或高于传统优秀状态方程的精度,同时突破了传统状态方程的局限,可以进行固体性质的计算。 2、曾经向国外转让科研成果。 3、曾经主持完成了南京工业大学历史上单项最大横向课题:年处理15万吨裂解C5分离。 4、曾经先后参加、主持江苏省攻关项目:双液相萃取加工菜籽、棉籽得到无毒饼粕和高质量植物毛油。 5、开发了两套中药的提取分离及浓缩工艺。 6、作为专利发明人及核心技术负责人进行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季鏻盐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绿色溶剂 PMA 工艺开发及示范”;国家支撑计划“油脂基高性能润滑油制备关键技术”。 |
马正飞 |
化工分离过程、多孔材料和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化工过程的模拟与优化。研究开发工作包括:吸附分离过程、吸附、催化等多孔材料的开发研究与表证、污染物的治理过程、化工过程的模拟计算与优化以及分子模拟等 |
|
先后参加和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 |
陈长林 |
目前主要从事中孔分子筛、固体超强酸、固体碱、过渡金属磷化物等新型催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可再生性资源催化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 |
|
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 EI收录论文30余篇。已申请发明专利5项,其中3项已获得专利授权 |
林晓 |
主要从事聚合物膜、无机膜的气体分离和渗透汽化研究,现主要的研究工作为无机膜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重点在于将渗透汽化技术应用于有机溶剂/水体系分离及膜过程集成的研究 |
生物质发酵与膜渗透汽化制备无水乙醇的方法 发明专利“脱蜡溶剂回收工艺 |
|
张利雄 |
主要从事沸石分子筛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催化应用、无机膜的制备与膜反应器的开发、催化反应工程(微化工过程)、以及生物柴油的研究等 |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研究项目数十项,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30篇。获得专利多项。 |
金万勤 |
|
手持式高灵敏度食品安全检测仪 双膜法生物燃料技术 膜法乳酸清洁生产工艺 混合导体致密透氧膜材料、膜制备及膜应用研究 膜法有机废气(VOCs)回收处理技术 |
2014年至2017年连续4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工程”领域榜单;以第一完成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4件,出版学术专著2部 |
陈洪龄 |
表面活性剂相关 超细粉体材料制备、改性及应用相关 其他功能化学品的开发 |
近几年合作和自主开发主要课题 (1)植物基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2)多功能消泡剂设计、制备和应用; (3)透明超疏水涂层的制备、纳米粉体表面改性; (4)防晒用氧化锌粉体的制备; (5)触手生香胶囊的制备; (6)保水、保湿、增稠等功能化学品开发和应用; (7)功能化Pickering乳液制备和应用; (8)毛发无毒害染色材料制备和应用。 |
实验室以功能化学品的制备与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解决企业提出的问题以及自主创新研发功能化学品。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表面活性剂相关 a. 功能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设计、合成:从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入手,根据应用要求设计并合成特定疏水和亲水链结构的活性剂。 b.乳液及乳化剂配方设计:根据乳液用途、乳化方式等要求,设计乳液整体构成。特别关注针对难乳化的有机氟、硅高分子化合物的乳化及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c.表面活性剂应用开发: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的杀菌、渗透、缓蚀、清洗及对固体的表面改性等方面的应用。 (2)超细粉体材料制备、改性及应用相关 a.颗粒的粒径、分布、形貌、晶型有效控制制备研究:包括金属氧化物超细材料、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高分子树脂微球的制备。 b.颗粒的表面改性及分散性研究:颗粒表面超疏水和超亲水的改性;颗粒在不同极性溶剂中分散剂开发;二氧化钛、氧化锌颗粒光活性的控制。 c.超细粉体的应用研究:超细粉体在涂料、颜料、催化、日用化学品等领域的应用。 (3)其他功能化学品的开发 工业过程添加剂,如絮凝剂、缓蚀剂、固体表面自润滑剂等;抗皱保湿美白日用化学品,保水和增稠水性高分子化合物、胶囊香精、柔顺剂等;配方型产品综合性能的调控技术研究,主要针对调控产品专用功能与商品化性能要求的协调性。 |
杨晓宁 |
热力学,统计力学以及环保新材料的开发研制工作 |
|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 1)超临界流体基础和应用研究 2)界面/表面/超分子复杂结构的多尺度分子模拟研究; 3)溶剂介质下下纳米材料的微结构和相互作用; 4)受限微孔道结构中流体的界面相平衡/传递行为研究。 |
王军 |
主要研究方向为离子液体、多金属氧酸盐、分子筛等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催化应用 |
|
主持完成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完成10余项部省级和中石化、中石油的企业委托项目。 |
陈苏 |
:量子点、光子晶体材料、纳微宏无机-有机分子组装功能高分子材料、前端聚合反应工程、微流控技术、水凝胶材料。同时,从事面向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领域涉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学品、半导体材料、纳米杂化材料、荧光材料、LED发光器件、塑料助剂、水性树脂等 |
|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6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863”重大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美国Celanese公司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重点基金等项目 |
范益群 |
主要从事多孔陶瓷膜制备技术和膜分离集成技术研究。目前研究方向:无机膜、纳米粉体、水处理 |
膜法废润滑油再生工艺 |
参加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共有10多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成果获得了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奖技术发明一等奖、200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得了第九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2000年-2002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进行陶瓷膜合作研究。 |
邢卫红 |
主要从事膜材料与膜过程、膜反应器、膜法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
无机陶瓷超滤膜在环保和水处理技术行业中的应用 无机陶瓷超滤膜在生物发酵和制药行业中的应用 无机陶瓷超滤膜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无机陶瓷超滤膜的石油和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无机陶瓷超滤膜在食品和饮料行业中的应用 造纸废水近零排放膜集成工艺 陶瓷纳滤膜法连续染色工艺 陶瓷膜用于退浆废水回用技术 膜法中成药制备新工艺技术 陶瓷膜连续反应器技术 氯碱工业的盐水精制技术 |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863”重点等20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在内的1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在J. Membr. Sci., AIChE J.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63项,其中PCT 7项,授权发明专利95项,其中美国专利2项,担任《化工学报》、《膜科学技术》、《水处理技术》等期刊编委。 |
邵宗平 |
主要从事与固态离子相关的新能源材料,如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锂/钠电子电池,陶瓷分离膜,低温氧催化、氢催化反应,水处理,传感器等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
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组装工艺 |
获授权中国专利25项,美国专利2项。汤森路透工程领域2002-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之一;2015、2016连续两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能源领域榜首;2016年入选“全球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及“全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双料高被引学者(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全球150名,中国大陆15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全球300名,中国大陆30名); 2017年汤森路透工程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之一。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山西大学、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及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是国际Scientific Report、Energy Science & Engineering、Journal of Ceramics、The Open Fuels & Energy Science Journal及国内热科学与技术等学术期刊编委 |
崔群 |
主要从事化工生产新工艺、先进分离过程和副产物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 |
低温热能驱动吸附制冷技术 太阳能低温吸附干燥生物质技术 吸附分离高纯度C6-C8正构烷烃产品技术 反择形吸附提纯C5-C8正/异构烷烃产品技术 卤水提锂吸附剂及应用开发技术 矿石提锂废渣(锂矿渣)资源化利用技术 烃类蒸汽转化工艺冷凝水回用技术 含硫(H2S/SO2)尾气净化技术 |
主要研究方向及在研课题为:一、吸附技术应用开发:太阳能吸附制冷过程关键技术研究;低温吸附干燥技术, 应用开发;吸附分离C6混合物;吸附法优化烯烃和芳烃原料技术。二、化工和生化过程及工艺开发:混合C4、C5和 C6的开发利用;择形催化合成甲胺催化剂及工艺研究;甲醇水蒸气重整制H2催化剂研究;生物乙醇脱水制乙烯催化剂及工艺过程开发。三、环境和资源化利用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可降解高效杀菌剂研制及在油田注水和造纸工艺水中的应用开发;造纸制浆废液中木质素的资源化利用,木质素催化裂解制燃料油;木质素进一步处理为三次采油助剂。 |
冯新 |
主要从事钛酸钾晶须的制备及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如晶须增强尼龙、增强聚四氟乙烯以及高性能无石棉摩擦材料、中高压压缩机无油自润滑密封元件高寿命的研究等研究 |
六钛酸钾晶须增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 一种连续降解含有机污染物废水的光催化反应装置及其处理技术 一种高比表面积的氧化钛合成方法 |
共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完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三项 |
黄彦 |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新材料及其功能器件与成套装备,涉及致密金属膜、多孔金属膜、陶瓷/金属复合膜、碳分子筛膜、特种粉体材料等,并基于这些新材料开发氢气纯化器、气体分离系统、膜过滤器、膜反应器、专业检测分析仪等。此外,还从事环保技术与绿色化工工艺研究。 |
氢气纯化膜材料与相关设备 特种金属过滤材料与过滤器 |
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欧盟第六框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政府资助项目以及大量企业技术开发课题,被认定为南京市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申请国内外专利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
黄培 |
主要致力于以聚酰亚胺为重点的特种功能聚合物材料基础性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及结晶等化工分离技术基础研究 |
|
先后参加国家"863"项目、国家科委"九五"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化工应用课题多项。已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近70篇,申请专利5项,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
管国锋 |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于离子液体的绿色催化和分离、环境友好催化材料和化工过程耦合强化研究等。 |
难降解有机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工艺技术 挥发性有机废气高效净化技术 有机溶剂分离过程集成工艺技术 |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环保厅科技开发项目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获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朱敦如 |
现主要研究方向为配位化学和材料化学 |
|
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6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国内外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如科技部973项目“创造新物质的分子工程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韩国21 Brain Plan和法国原子能研究中心重点项目。2000年获“宝钢教育奖学金”,2008年获“工大集团奖教金”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12年获“工大精英九思奖”。 |
漆虹 |
|
膜技术在粉体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陶瓷纳滤膜在粘胶纤维生产中碱液回收的产业化应用 |
先后参加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陶瓷微滤膜成套装备与分离技术"之子课题:"多通道多孔陶瓷支撑体的制备技术"的研究和国家"九五"重点科技, 攻关项目:"无机陶瓷超滤膜成套装备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孔陶瓷支撑体的制备以及相关基础研究 |
顾学红 |
研究方向主要围绕能源和环境需求,开展分子筛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
有机油液净化脱水的膜技术 分子筛膜溶媒回收技术 渗透汽化分子筛膜的规模化制备技术 |
主持了973计划课题、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Angew. Chem. Int. Ed.、J. Membr. Sci.、AIChE J.等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8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日本授权专利2项、美国授权专利1项、欧洲授权专利1项 |
黄军 |
主要从事绿色溶剂中的催化反应,涉及离子液体中的化学反应研究及纳米过渡金属催化。 |
|
2006年,在丹麦技术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绿色及可持续化学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支持在德国莱布尼兹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Leibniz Institute),与有机及催化领域著名教授Matthias Beller合作从事过渡金属催化,以及药物中的功能键形成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全部SCI收录,被他人引用超过300次 |
许岩 |
主要从事金属氧合簇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质研究 |
|
1998年—2000年于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光电功能配合物的研究;2001年受欧洲基金资助于英国爱丁堡大学ICMB(分子生物研究所)蛋白质结构专家Lindsay sawyer博士研究小组,从事3-脱羟基奎林酶的结构及机理的研究;2002年于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师从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Prof. Allen hill,使用STM(隧道扫描电镜)研究P450金属蛋白酶在Au上的吸附作用;2002年底—2004年底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作为JSPS特别研究员在东京大学工学部大久保达也教授的研究小组里,从事硅及锗的新型孔道材料的研究及功能性质的开发;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目前正在从事无机手性材料的设计及其选择吸附性的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 |
汪勇 |
从事膜材料与膜过程的研究,聚焦于均孔膜(Homoporous Membranes, HOMEs)的设计、制备、放大与应用。 |
油水分离用海绵 垂直取向的聚合物纳孔膜 具有荧光特性的水溶性单分散聚合物纳米球 |
从事膜材料与膜过程的研究,聚焦于均孔膜(Homoporous Membranes, HOMEs)的设计、制备、放大与应用。主持973计划项目、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德国洪堡基金会Research Group Linkage Program等项目;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以及霍英东基金等人才项目资助。迄今已在Acc. Chem. Res., ACS Nano, Adv. Mater.,AIChE J., J Membr. Sci., Macromolecules, Nano Lett.等期刊上发表通讯作者SCI论文100余篇;已申请或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
|
暴宁钟 |
新型多功能材料(如磁、光、电多性质耦合材料)的研发;多维功能材料(如无机纤维、石墨稀等)工业化制备;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及其高性能应用。 |
|
入选2017年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杰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高层次人才“333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等。迄今已在JACS、Nano Lett.、Chem. Mater.、AIChE J、C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他引3500多次,申请30余项授权近20项专利,多项成果获得转化。 |
孔岩 |
主要从事新型无机氧化物类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催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
申请专利十余件,已授权五件。 |
杨阳 |
1. 新型一维纳米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修饰,掺杂以及传感,光电,光伏,光催化性能的研究。2. 原子层沉积技术在纳米材料涂覆方面的非常规应用。3. 大面积有序纳米结构的制备。 |
|
2004.10–2006.10,受到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在日本兵库县立大学理学部担任JSPS特别研究员,从事金属纳米粒子的自组装以及耦合性能的研究。2006.11–2010.3,德国马普协会(MPI)微结构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致力于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应用和纳米材料界面反应的探索。2010.4加入德国弗莱堡大学微系统所纳米技术实验室,担任纳米线项目研究组组长。 |
周嵬 |
研究方向包括: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新型低温氧还原、析氧、析氢、二氧化碳还原催化剂;固废资源化深度利用;直接碳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高级氧化反应;电化学传感器。 |
|
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双创人才计划和双创团队领军人才获得者 |
陈小强 |
荧光染料、化学与生物传感器、酶活性荧光探针 |
|
以一作及通讯作者在Chem.Rev.,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Nature Protocols, J. Am. Chem. Soc., Angew.Chem.Int.Ed., Biomaterial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Chem. Commun., Org. Lett., Ind. Eng. Chem. Re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文章100余篇,获授权专利9项 |
陈日志 |
主要从事催化反应-膜分离耦合以及纳米催化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兴趣: 1)催化膜的设计与合成 2)膜分散强化多相催化反应过程 3)催化反应-膜分离耦合过程及工程应用 4)ZIF基、COF基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 |
|
。承担了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等10余项课题。2019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0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4年与2009年,分别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
谭轶巍 |
目前从事纳米结构无机及无机复合功能新材料的研究,主要方向有:(1) 纳米结构功能材料的微纳结构可控合成及复合、组装;(2) 纳米结构材料的光、电催化性能研究及在开发清洁能源中的应用 |
|
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以及其它多项纵向、横向科研课题,先后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南京市“创业江北”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课题组具有比较完备的科研仪器设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 |
周荣飞 |
研究兴趣: ① 新型高性能分子筛膜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② 分子筛膜在气体分离与液体分离领域的应用与分离机理研究 ③ 高效膜反应器设计与工艺耦合 |
分子筛膜分离天然气中二氧化碳 气体分离膜材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2007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江西师范大学工作;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Richard Noble和John Falconer两位教授(美国无机膜分离研究三大著名实验室之一)实验室进行气体分离膜材料开发与性能研究。2014年3月回到母校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
孙世鹏 |
从事纳滤膜分离材料和应用研究 |
|
。2012年获新加坡-麻省理工学术联盟博士学位。2015年起任职于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工作始终专注于有机纳滤膜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研究。先后主持新加坡国家科研基金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荣获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颁发的2012年度“新加坡青年化学工程师奖”,另荣获“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新加坡工程师协会杰出贡献奖”。 |
孙林兵 |
主要从事多孔功能材料(包括介孔分子筛、金属有机骨架和多孔有机聚合物等)的研制及其在吸附和催化等领域的应用。 |
|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和霍英东教育基金等项目的研究。迄今已经在Chem. Rev.、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AIChE J.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件 |
仲兆祥 |
主要从事功能膜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开发研究 |
|
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中国膜科技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第十六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澳大利亚国际合作项目、江苏省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二十多项项目,已发表期刊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 |
周幸福 |
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化学和电化学技术的研究工作 |
|
主持安徽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答辩后评为“优秀”),安徽省教育厅研究基金,中国乐凯胶片集团等研究项目多项,以主要完成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等,完成多项省部级鉴定成果和科研成果 |
李卫星 |
主要研究方向为膜法水处理技术与装备,致力于解决化工、造纸和印染废水膜法处理与中水回用工程技术开发。 |
|
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发明一等奖、中国膜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和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环保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
段金贵 |
目前主要从事孔性配位聚合物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孔性配位聚合物膜组装和应用研究,面向并致力于挑战性能源气体的分离开发和应用 |
|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面上项目,日本科技振兴会基金,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 |
朱家华 |
|
|
|
杨栋 |
|
|
|
景文珩 |
主要从事介孔陶瓷膜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 |
气升式陶瓷膜过滤成套装备 |
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等十多项科研项目,先后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Jouranl of Material Chemistr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和化工三大主流期刊AIChE J.、Chem. Eng.Sci、Ind. Eng. Chem. Res.等刊物上发表期刊论文50余篇,SCI引用6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多件获转化实施,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5项科技奖励。 |
汤吉海 |
主要面向高性能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开展原子经济反应工艺、环境友好催化材料、反应分离集成和化工过程优化等应用基础研究 |
|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等50余项,多项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建成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工业化装置。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7件,获得授权40件 |
杨刚 |
主要研究方向为传质与分离、有机合成。研究领域为膜过程的机理及其在精细化工、水处理、食品与医药等行业的应用,枝状体大分子的合成、功能化与均相催化应用 |
|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的研究工作。 |
居沈贵 |
主要从事传质与分离技术用于废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的开发研究工作,在汽油脱硫及模拟计算方面进行研究探索 |
|
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和EI收录近40篇。 |
刘公平 |
主要从事膜分离方向研究,聚焦于新型亚纳米孔道分离膜的设计、制备及其分子尺度分离应用 |
双膜法生物燃料技术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目前在Nature、Nature Mater、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Chem Soc Rev、Angew Chem、Adv Funct Mater、ACS Nano、AIChE J、J Membr Sci等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总引用超过3400次,H因子31;合著英文专著1部、英文专章5部;担任BMC Chemical Engineering编辑,入选中国化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北美膜学会青年膜科学家奖,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
谷和平 |
传质分离、化工传递过程、聚合物材料 |
热塑性聚酰亚胺微孔材料及制备工艺 |
近年来开展了先进聚合物材料改性研究、超声化学强化传质分离以及化工专业实验的研制推广 |
崔咪芬 |
反应工程、化工清洁生产工艺、工业催化剂开发 |
一种稀土纳米复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合成异佛尔酮二氨基甲酸甲酯的方法 一种以活性白土为载体的氯化氢氧化制氯气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主持承担过苯催化氯化生产氯化苯清洁工艺等省部级科技项目多项,其中三氯化磷直接氧化生产三氯氧磷新工艺、甲苯光氯化生产氯化苄高新技术等项目在全国十多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目前正开展乙酸氯化生产氯乙酸新工艺、芳烃定向氯化等研究工作 |
武文良 |
主要从事工业催化、化工分离、有机合成等方面的研究 |
作物秸秆高效降解生产乙二醇与丙二醇 |
已工业化的产品有:2,4-二氯甲苯, 金刚烷。已工业化的技术有:共沸精馏生产无水乙醇、无水异丙醇、无水叔丁醇、无水四氢呋喃;真空精馏生产无水二甲基乙酰胺(DMAC)、吡咯烷酮等;溶盐精馏生产无水乙醇 |
谢晖 |
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开发及利用,近期主要从事紫外光固化用树脂的合成及研发,同时对于紫外光固化涂料在电子产品、化妆品及塑料基材的表面金属化进行相关的研究及开发 |
木器漆用全系列树脂的产业化;系列UV树脂的产业化 |
主要包括:系列浅色及无色增粘树脂的研制和开发;系列环境友好型水基树脂及乳液的研制和开发;系列专用型表面活性剂的研制和开发;系列天然香料的研制和开发;专用电子化学品的研制与开发等。 |
林陵 |
从事化学工程与化工工艺、工业催化等方面及化工产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研究 |
水不溶性季鏻盐型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脱氢镍基/硅藻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曾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省和扬子石化公司的科研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甲缩醛氧化制浓甲醛新技术”和省教育厅产业化项目“甲缩醛氧化制多聚甲醛新工艺”;同时,也完成了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和扬子石化公司的TA精制Pd/TiO2催化剂载体制备技术的研究等项目并取得成果。目前正在与生产企业及扬子石化公司合作开展 “TA精制用Pd/TiO2催化剂放大研究” 等应用项目的研究。 |
史海健 |
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方向的杂环化合物合成、药物合成、天然产物全合成、不对称合成、有机合成新方法研究及精细化学品开发和应用等工作 |
|
|
梅华 |
主要从事绿色化工工艺、吸附分离技术、高效加氢催化剂开发与工业应用研究 |
一种降低吸收剂用量的轻质烯烃分离方法及其装置 |
高效回收甲醇制氢新技术为国内四十余家生产企业提供过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 |
苏贤斌 |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生物学,新药分子设计、合成及筛选,生物医用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
双环醇-亮氨酰胺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一种利用微通道模块化反应装置合成亮丙瑞林的方法(在审) 双环醇-谷胱甘肽缀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一种α-芋螺毒素MI的全固相合成方法 一种米诺膦酸关键中间体及其合成方法及由该中间体合成米诺膦酸的方法 |
2007年至2009年受聘为剑桥大学BBSRC博士后研究员,从事化学生物学与多肽药物研究 |
刘定华 |
主要从事绿色清洁化工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工作,侧重于碳酸酯和乙二醇系列产品及催化剂与吸附剂的研究 |
一种汽油的脱硫方法 用于醇均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酯的络合催化剂及其制备工艺和使用方法 |
|
沈旋 |
主要从事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性和结构研究。 |
水不溶性季鏻盐型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2,2'-二烷氧基-4,4‘-联苯二甲酸及其合成方法 |
|
蔡锐 |
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与超级电容器的研究工作 |
一种多孔碳的制备方法 |
主持青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工业支撑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科研973项目“固态电解质蓄电体系及相关材料低成本化研究“及江苏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智能电网的新型储能材料技术的基础科学问题”等项目。 |
汪朝晖 |
主要从事高分子膜材料的产业化技术开发,目前的研究内容包括:铸膜液配方研究,膜制备工艺开发,组件封装工艺开发,以及新型复合膜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
一种采用环保稀释剂制备聚合物膜的方法(在审) 聚醚砜聚酰亚胺共混超滤膜的制备方法 |
|
黎军 |
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化学和理论催化,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分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加氢转化等催化反应机理理论研究。 |
|
|
郭燏 |
主要从事环保和能源领域中非均相催化剂及催化反应器的研究 |
一种含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催化燃烧的方法 一种铈钨钛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基于阳极氧化铝改性修饰的非涂覆式金属基体整体式催化剂载体/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甲醛污染物室温催化氧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用于烟气脱臭/脱硝催化剂的纳米二氧化钛粉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组所研发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催化燃烧催化剂和烟气脱硝SCR催化剂业已进入市场,拥有百余项工程应用案例。同时,参与设计了浙江XXXX紧固件(英资,VOCs)、浙江XXXX机械(德资,VOCs)、上海XX油墨(日资,VOCs)、上海XXXX塑料(美资,VOCs)、中核XX建设(央企,VOCs)、北方稀土(上市,VOCs)、河北XXX化工(NOx)、秦皇岛XX淀粉(NOx)、山东XXXX复合材料(NOx)、山东XX集团(上市,NOx)等十数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废气治理工程项目。 |
吕玲红 |
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和实验手段研究多孔及介质中流体热力学性质,受限条件下流体结构和传递性质 |
一种介孔复合氧化钛及其制备方法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主持973子课题中的子课题两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两项,面上基金一项。2014“工大基团奖教金”获得者。曾担任第十二届“Conference on Properties and Phase Equilibria for Product and Process Design”国际会议(简称“PPEPPD”, 该会议代表了当今世界化工流体与相平衡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秘书。 |
刘畅 |
(1)离子液体;(2)二维纳米材料;研究手段:热力学理论与激光拉曼等先进表征手段结合。 |
钛酸盐多孔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一项专利以80万元转让给企业,并帮助企业建立1500吨/年钛酸盐晶须生产线,产品已在国内轨道交通上得到应用。 |
万辉 |
从事化工过程强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一种芳香族羧酸生产废水的回用工艺 |
|
潘宜昌 |
主要从事气体分离膜材料的设计与开发。 |
一种合成微米碳球的方法 |
|
沈丽明 |
磁性纳米材料、人工晶体及相关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应用 |
一种基于光学显微镜的单层氧化石墨烯染色可见方法 |
|
余子夷 |
主要从事高分子颗粒材料及其生物工程应用的研究,具体开展基于液滴微流控的工程化活体材料和细胞仿生工程的工作 |
一种利用量子点荧光粉制造的白光led及其制备方法 |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欧洲第七框架微藻能源项目、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战略性长期基金项目、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项目 |
朱亮亮 |
|
|
|
王玮 |
主要研究方向为用于能源转换装置的钙钛矿材料的设计与开发,包括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催化、光催化等 |
烷烃裂解与燃料电池复合发电系统 |
|
李海青 |
|
|
|
刘庆丰 |
|
|
|
周浩力 |
|
基于油气截留型气体分离膜的膜法油气回收装置 |
基于渗透汽化膜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以分离膜为核心的膜法VOCs分离技术,建立了工程示范。 |
朱育丹 |
面向膜的限域传质、纳米润滑等化工前沿问题,围绕纳米尺度下受限流体的行为开展分子模拟与实验研究 |
|
|
杨祝红 |
基材料制备及在光催化废水处理、汽柴油深度加氢脱硫等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 |
一种绿色新型的二氧化碳吸收剂的研究 钛酸盐多孔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 |
|
陈献 |
|
|
|
曹海 |
从事的研究方向为手性纳米材料 |
|
|
张遵民 |
研究方向(Advanced simulations of soft matter and biophysics)包括: (1) 软物质体系的多尺度模拟计算方法与应用; (2) 聚合物及其纳米复合体系的结构与性能; (3) 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膜的自组装行为与机制; (4) 微流控芯片中的微纳生物粒子分选; |
|
|
张春冬 |
(1) 碳资源高效利用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Carbon Resources) (2) 化工过程模拟与技术经济分析 (Chemical Process Simulation &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3) 等级孔分子筛合成及酸催化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Zeolites & Acid Catalysis) (4) 复杂体系汽液相平衡 (Vapor-Liquid Equilibrium of Complex System) |
|
在CO2高效催化转化制备石油化学品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积累,作为主要完成人成功开发了多项低碳高效绿色能源化工新工艺,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包括100万吨/年的CO2利用型天然气制甲醇商用工艺包设计) |
王学瑞 |
主要从事特种气体膜分离方向研究,聚焦于微孔膜柔性孔道的设计、制备及其特种气体传质机理研究 |
一种高通量的分子筛透醇膜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中空纤维分子筛膜组件 一种高稳定性全硅MFI型分子筛膜的制备方法 |
|
穆立文 |
|
|
|
秦金平 |
主要从事色谱分析、精细化工、化工分离等研究工作 |
|
低污染甲醇精馏过程”获得国家环保局的最佳使用推广技术。自行研制的高效石英毛细管色谱柱广泛应用在高校、科研、石油、化工、环保等部门。每年为200多家单位解决色谱分析问题。目前正在从事同分异构体、手性异构体的色谱分析、石油化工等研究工作。 |
冯晖 |
主要从事固体干燥、纳滤膜分离、化工原理课程和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室建设,实验设备的研发工作。 |
|
|
汪效祖 |
纳米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应用技术的研究;高纯物质的制备研究;现代分析 |
一种中空纤维聚合物膜、制备方法及其在盐水精制中的用途 |
研究开发的产品有:纳米氧化锌、碳酸钙、氧化镁、氧化硅、锑白、氧化钇、氧化铝、氧化锆生产技术;纳米二氧化钛制备及表面修饰技术;高纯粉状三氧化二硼、无水高氯酸镁制备技术;基准碳酸钙、氧化锌、氧化镁等各种高纯化学试剂制备技术; |
王海燕 |
主要从事化学和化学工艺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一种乙二醛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
|
朱志敏 |
现从事吸附剂开发工作 |
一种含氮杂质的焦化苯类产品的精制方法 一种汽油的脱硫方法 |
|
丁健 |
主要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致力于化工过程自动化、化工专业实验装置的开发、研究和教学工作。 |
|
|
夏毅 |
主要承担化工原理教学、实验及管理工作,致力于化工设备、工业电气自动化等的研究以及化工原理实验仪器设备的开发、研究 |
|
|
金自强 |
主要从事仿真软件、教学课件、网站开发;化工原理、化工过程模拟、化工实验等教学工作;计算机网络、化工实验等管理工作。 |
|
|
王晓东 |
主要从事分子热力学及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
|
|
任晓乾 |
主要从事反应工程、有机中间体的合成。 |
一种利用微通道萃取装置从植物多糖水提液中回收总黄酮浸膏的方法 |
|
王晟 |
主要从事分形理论、离子液体绿色催化材料和纳米太阳能转换材料(光电转换、光化学能转换)的研究 |
一种贵金属负载p-NiO/n-NiFe2O4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
冉然 |
主要从事实验室仪器分析及管理工作。 |
一种利用机械化学法合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方法 |
|
陈晓蓉 |
主要从事中孔分子筛、固体酸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及重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
一种靛蓝加氢合成氢化靛蓝的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
|
黄莉 |
主要从事反应工程教学工作 |
|
|
王重庆 |
主要从事《信息检索与阅读》教学与重点实验室的仪器管理与维护。 |
一种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 |
|
宋军 |
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及仪器分析等工作。 |
炭骨架辅助的粒子烧结工艺制备多孔无机膜的方法 |
|
王昌松 |
|
|
|
王彩凤 |
具体的研究方向涉及:量子点;半导体纳米晶;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分子基磁体 |
|
|
彭光成 |
|
|
|
沈如伟 |
|
|
|
王芳 |
荧光探针,手性识别,生物传感 |
|
|
邱鸣慧 |
|
|
|
崔朝亮 |
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水处理应用的聚合物多孔膜制备理论研究及工业化。 |
一种中空纤维聚合物膜、制备方法及其在盐水精制中的用途 |
相关研究成果“高抗污染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支撑了南京久盈膜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进步,并获得了“南工精英”九思奖。 |
方钧 |
|
|
|
林泰 |
|
|
|
徐志军 |
|
|
|
彭莉 |
|
|
|
弋鹏 |
|
|
|
周瑜 |
(1) 沸石分子筛(Zeolite molecular sieves) (2) 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COFs) (3) 离子液体和聚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 and poly(ionic liquid)s, ILs and PILs) (4) 生物质转化以及CO2捕集和CO2光/电转化(Biomass conversion, CO2 capture and CO2 photo-/electro-reduction conversion) |
|
|
王磊 |
主要研究方向为合成气的高效催化转化和柴油车尾气治理 |
|
|
高雪超 |
|
|
|
张广儒 |
目前主要从事高温陶瓷氧渗透膜(钙钛矿氧化物)材料开发、膜制备及高温陶瓷催化膜反应器设计与应用等研究工作 |
一体式管式陶瓷透氧膜分离反应器 一种管式非对称混合导体致密膜的制备方法 一种陶瓷氧渗透膜复合结构及制备方法(在审) |
|
琚晓晖 |
主要从事过建筑材料,耐高温树脂材料,光伏材料、器件(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物理研究 |
一种亲水改性聚丙烯腈分离膜、制备方法及应用 |
|
费兆阳 |
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催化剂固体表界面局域原子和电子结构的精准设计与调控及其在环境催化领域的研究:VOCs/杂原子VOCs催化氧化;NO选择性催化还原。2.微介复合孔分子筛孔结构与表面性质的精准调控及其在精细化学品合成领域的应用:苯胺缩合制二苯胺;乳酸脱水制丙烯酸。3.甲烷的温和活化与定向转化:甲烷经由氧氯化途径制烯烃;甲烷低温催化燃烧;甲烷氧化重整制合成气。 |
一种硅酸锆改性介孔氧化硅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含硫酸盐的低浓度醋酸废水 |
|
桂霞 |
主要从事多相体系平衡及热力学模型开发,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分离设备强化及工程应用、分离新方法及及工艺优化等 |
一种采用甲基环硅氧烷脱除中高压条件下CO2的工艺及装置 一种喷淋浸出植物种籽装置及方法 |
|
魏明杰 |
主要从事限域传质理论方面的研究,采用分子模拟与实验表征相结合的方法,考察膜分离过程的传质特征 |
|
针对实验研究与分子模拟认识间的差距,考察两种不同研究方法在认知上的差别,将两者间的差距用微观事实解释。以期通过系统的研究,能够对膜分离传质过程的认识更上一个层次 |
廖开明 |
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材料电化学与电池技术,包括锂-空气电池、锌-空气电池、全固态/准固态锂电池、高比能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 |
一种导电金属氧化物修饰的碳纳米管、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用途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019-2021年)、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017-2020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固态电池界面构筑及其特性研究,2018-2021年,课题骨干)。 |
仲盛来 |
|
|
|
储震宇 |
(1) 纳米传感材料的规整化调控 (2) 柔性生物传感芯片开发 (3) 血液分离膜的设计 (4) 发酵生物传感器研制
|
一种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修饰电机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血液同步分离与传感膜的制备方法 |
相关研究成果在南京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产品转化,作为“SENSEP生物传感事业部”负责人成功开发生物发酵传感分析仪并实现推广。 |
刘清 |
主要从事化工三废综合治理、二氧化碳捕集、多孔纳米材料开发及应用的研究。 |
一种含乙氧基丙酸钠盐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及净化处理方法含硫酸盐的低浓度醋酸废水的处理方法 |
|
俞健 |
陶瓷/金属复合膜材料的开发及在煤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卫星用环路热管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电化学精准合成;金属膜分离工艺设计、系统集成等应用工程 |
一种多孔不锈钢膜的制备方法 多通道型陶瓷/金属复合膜及制备方法 |
在金属膜分离工艺、系统集成等工程应用方面经验丰富,所研发的多种金属膜分离材料、装备及集成系统,已进入国内外市场。 |
张峰 |
|
|
|
姜红 |
主要从事纳米催化-膜分离耦合过程研究,并重点开展膜分散强化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以及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研究。 |
一种苯酚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
张静 |
|
|
|
黄康 |
|
|
|
张晓艳 |
半导体太阳能转换纳米材料与器件设计、制备及应用 |
一种YAG荧光粉的可控制备方法(在审) 一种锐钛矿二氧化钛纳米棒的合成方法 |
|
刘业飞 |
|
|
|
武观 |
主要从事碳基纳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碳氮、黑磷等)的合成组装、功能化修饰(氮、硫掺杂等)、异质复合(氧化物、导电聚合物等)、微/纳结构可控设计(分级多孔、一维到三维)、能源存储(超级电容器等)与转化(电化学驱动器、传感等)及可穿戴应用化器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
|
|
张竹修 |
|
|
|
赵静 |
|
|
|
陈献富 |
陶瓷及石墨烯纳滤膜制备与应用;膜蒸馏等新型膜过程;新型膜设备开发。 |
一种粉煤灰基陶瓷微滤膜的共烧结制备方法(在审) |
|
陆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