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研究方向 |
科研成果(部分) |
备注 |
郭成 |
光催化剂及其驱动化学反应的研究;多组份杂环化合物合成方法学的研究;精细有机化学品及药物研制; |
一种绿色家禽家畜脱毛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家禽家畜脱毛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合成甲醇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
姚成 |
[1] 光电化学传感 荧光分子识别传感器 多通路光电分子识别传感器 基于多功能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应用 [2] 新型功能材料 高分子材料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精细化学品 |
|
|
罗德平 |
绿色化学;不对称有机合成反应;生物质分子的有机转化;有机合成化学新反应、新概念的研究;具有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全合成研究。 |
|
|
田丹碧 |
在纳米材料及传感器组装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
一种纳米金复合水凝胶智能材料的原位合成法 一种检测汞离子的纳米金比色法 一种检测血清中甘油三酯的方法技术 一种选择性测定多巴胺的聚合物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
|
关建宁 |
主要从事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教学工作 |
一种含有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的高分子皂洗剂的制备制造技术 |
|
任小明 |
磁、电和光等功能性分子及其膜材料结构设计、控制组装、电子和晶体结构、结构-功能相关性 |
|
|
朱红军 |
精细有机合成、原子经济技术开发与工业节水源头控制技术开发、OLED新材料设计合成与应用、金属有机化学、不对称合成、农药化学、先进催化技术和应用化学等 |
杀菌剂改性季铵盐及其制备方法 羟基和胺基改性改性季铵盐的制备方法 一种水处理缓蚀阻垢剂及其制备方法 含膦酸基磺酸基羧酸基的多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杀菌剂改性季鏻盐及其制备方法 环(D-苯丙-D-组)二肽的的制备方法 超高分子量γ-聚谷氨酸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吡唑氧乙酸类杀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一种合成(S)-异丙甲草胺的新方法[P 苯联双咪唑化合物、合成方法及应用 邻苯二甲酰胺衍生物、农用与园艺用杀虫剂及其施用方法 邻甲酰胺基苯甲酰吡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含杂环酮的N-取代苯基吡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与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应用 有机发光材料4,6-二苯基-1,9-蒽啉类化合物、合成方法及应用 一种含噻唑硫酮或噁唑烷酮的N-取代乙酰氧吡唑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用途 一种合成氟噻乙草酯的方法 一种乙肝药物恩替卡韦的合成方法 一类手性双膦配体及其铱复合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在不对称氢化合成(S)-异丙甲草胺中的应用 一种催化氧化2-硝基-4-甲砜基甲苯制备2-硝基-4-甲砜基苯甲酸的方法 一种羟胺盐的绿色合成方法 一种间苯联双嘧啶化合物、合成方法及应用. 一种汞离子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 一种四苯乙烯基二酮衍生物和应用 |
|
马鸿飞 |
事农药生产工艺开发、药物中间体技术开发、新型催化反应等方面的研究。 |
一种基于金纳米团簇荧光探棒快速检测葡萄糖浓度的方法 |
|
王济奎 |
主要从事固体酸催化剂应用基础研究、无机化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 |
一种凝结芽孢杆菌及其高密度发酵的工艺 |
|
刘宝春 |
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方面 |
一种NIO掺杂AZO玻璃隔热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
|
汪海波 |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新方法及精细化学品开发和应用、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功能染料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第三代和第四代大环分子葫芦脲和柱芳烃的合成修饰、荧光染料分子与葫芦脲和柱芳烃的超分子组装及组装体在分子识别中的应用等工作 |
|
|
刘建兰 |
磁、电功能分子和杂化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与功能性质 |
一种新型高储能密度电容器材料的合成方法(在审) 一种双1,2二硫烯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
(1)有机、无机-有机杂化铁电材料结构设计、介电和铁电性质研究。 (2)有机、金属配合物近红外吸收染料的分子结构设计、制备及结构-性质相关性研究。 (3)微孔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层状或开骨架磷酸盐类锂离子、钠离子导体材料结构设计、电化学性质、离子传输性质及结构-性质相关性研究。 (4)高分子、微孔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层状或开骨架磷酸盐为电极材料的锂离子、钠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构建。 (5)导电高分子薄膜高压制备、电化学性质和导电性能研究。 |
陈国松 |
|
一种医用型全固态钾离子选择性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无磷复合水处理剂 |
在水质分析仪器和水处理方法、医学检验仪器、实用型传感器和分析试剂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
张红漫 |
生物质资源利用及功能性脂肪酸自组织纳米载药体系的应用 |
一种DHA微胶囊及其制备工艺 |
主持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代谢组学的高山被孢霉产花生四烯酸代谢调控研究》(No.21176124,项目负责人)、“纤维素原料预处理技术的过程工程研究及系统评价”(No.20876078,项目负责人)、“基于RNA-Seq的裂殖壶菌响应氧因子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No.21306085,参与)、“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测定环境水样中的脲类除草剂”(No.20447003,参与)、联合基金项目“耐辐射奇球菌R12胞内海藻糖的氧化胁迫应答分析与蛋白稳定机制研究”(No.5102900901,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功能甜味剂与油脂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典型营养强化剂的生物合成关键技术及应用”(No.2011BAD23B03,项目负责人);国家863计划“以纤维素为原料的膜与发酵集成工艺制备乙醇关键技术”(No.2009AA02Z208,子课题负责人);中石化“纤维乙醇成套技术工程化研发和中试装置设计”(No.207035,子课题负责人)、中石化抚研院“纤维乙醇连续发酵膜反应系统研究”(项目负责人)等项目的研究工作。2011年,参与的“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富马酸及其衍生物”项目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四)。2012年9月-2014年5月,在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脂质医学与技术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功效研究 |
万嵘 |
(1)有机金属超分子化合物创制研究;(2)药物与中间体合成研究;(3)有机合成新方法研究等 |
氰基芳基吡唑氟尿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含酰脲结构吡唑类化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在审) |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二类新药“唑来磷酸”和“诺拉曲噻”等的合成研究工作,并已先后投入工业化生产。 |
杨文忠 |
主要从事水(海水)化学与工业水处理、腐蚀电化学、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
一种1-乙基-2-取代苯并咪唑类碳钢酸洗缓蚀剂及其应用用于3倍浓缩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的阻垢分散剂及制备方法 |
201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水淡化全流程药剂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流域石化废水资源化与‘零排放’关键技术产业化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课题,3.5万吨/ 日三倍浓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草甘膦废水低排放及母液回收利用技术开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五课题,电厂灰水回用技术开发 |
景苏 |
1、响应型功能材料研究;2、光催化研究;3、抗肿瘤药物研究。 |
一种检测Hg2+的多通道分子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
|
韩毓旺 |
纳米材料制备、表征及新型气体传感器研制等。 |
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 |
|
冯宇华 |
1. 复合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调控与机理研究。 2. 复合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等离子体共振研究及应用。 3. 复合金属纳米结构催化性能研究。 |
Engineering Single "Hot" Nanoparticles of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By Embedding Reporter Molecules in Metal Layers”, Application Type: SG PRV, Serial Nos.: 201108286-4, Filing date: 10 Nov 2011. |
|
杨艳辉 |
研究兴趣以物理化学原理为基础、实验技术为手段、模型关联为支撑,研究多相催化剂在能源、环境与有机转化反应等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于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多相催化材料用于选择性氧化/加氢反应、纳米材料的合成、生物质转化、甲烷及二氧化碳活化及能源回收中的应用。 |
|
|
张延华 |
纳米材料在有机催化中的应用,包括光/电催化有机反应、纳米材料负载金属/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等的方法研究。 |
一种以石墨烯纳米片为骨架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在中科院高能所工作期间,依托所内自主研发的分子影像仪器,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分子探针,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代谢表现,申请了数项专利。进入南工IAS以来,研究方向转为纳米材料在有机催化中的方法学研究,主要包括纳米电极在光/电催化有机反应中的应用,以及纳米材料在负载传统催化剂方面的性能研 |
陈虹宇 |
纳米结构合成与机理 纳米材料应用 |
|
陈虹宇教授研究小组围绕纳米结构的设计与构建,尤其是胶体溶液中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与组装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 |
唐永明 |
材料电化学与水处理技术 |
一种缓释型的复合杀菌灭藻剂及其制备方法 Shell粉煤气化污水回用循环工艺 |
|
陈晓君 |
新型纳米结构组装、光/电化学生物传感、临床分析新方法和食品安全防控新技术 |
一种定量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及其应用(在审) |
|
邹洋 |
(1) 有机金属纳米球多孔配位聚合物基新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制备方法研究。(2)新型微孔材料的光,电传感,离子传递和储能性质研究 |
|
|
田杰生 |
有机合成、药物设计及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Loh, T.-P.*;Tian, J.-S.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α-Amino Acetals via Copper Catalyst. PCT Int. Appl. (2012), WO 2012005693 A1 20120112. |
在新加坡留学期间因取得开创性的科研成果氨基迁移反应及醛的α-氨基化反应参与承担新加坡多项科研基金的研究工作,现主持2项科研基金项目 |
王川 |
非均相催化:非均相催化剂合成,活性位表征,催化反应机理研究以及催化剂的应用。 材料合成:介孔材料/微孔材料(碳,氧化物等)的合成及应用,例如吸附材料,催化剂载体。 生物质转化及应用:以生物质取代传统石油为原料,通过催化反应将生物质转化为新能源或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
1. Catalytic Dehydration of Lactic Acid and 3-hydroxypropionic Acid (3-HP) to Acrylic Acid, Invertors: Wang Chuan, Guo Zhen and Armando Borgna, WO 2015/147752 A1 2. Novel catalyst for hydrodeoxygenation reactions, Inventors: Wang Chuan, Chang Jie and Armando Borgna, SG Patent No. 10201401085S, 2014 |
近来针对石油原料的不可再生以及日益增长的环境问题,以生物质作为下一代化工生产的原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王川教授研究团队发明的新型催化剂应用在生物质制丙烯酸,其产率最高可达到80%以上,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为传统丙烯酸生产完全依赖石油提供了另一可行性路径 |
沈志良 |
金属有机化学;绿色化学;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不对称合成。 |
|
主要从事金属有机试剂(特别是有机铟金属试剂)的制备及应用、水相及离子液体中绿色有机化学反应的开发、含氟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等方面的研究 |
杜亚 |
绿色化学 (二氧化碳化学转化方法学) 光化学 (可见光促进的可控自由基反应及其合成应用) 有机功能材料 (新材料的合成以及在催化等方面的应用) |
1. Preparation of carbonate esters by carbonation in polar organic solvents under mild conditions, R. Noyori*, S, Saito, H, Naka, Y. Yusuke, Y. Du, 2012, JP2012056910A20120322 2. Preparation of higher secondary or tertiary amines, R Noyori*, S, Saito, H, Naka, Y. Du, 2012, JP 2012062281A20120329 3. Preparation of carbonate esters by carboxylation of alcohols in the presence of halomethanes, R. Noyori*, S. Saito, H. Naka, K. Kakuma, Y. Yusuke, Y. Du, 2011, JP 2011098949A20110519 4.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cyclic carbonates with recycled functional polyethylene glycol as catalyst, L.-N. He*, J.-S. Tian, C.-X. Miao, F. Cai, Y. Du, et al 2007, CN 101003531A20070725 5. Preparation of cyclic carbonate with polystyrene-type catalyst, L.-N. He*, Y. Du, Fei Cai, H.-X. Zhang. 2005, CN1680360A20051012 |
|
王志娟 |
功能性纳米材料(如MOF,石墨烯等)的合成及其在电分析, 电催化和电池(锌-空气和锂-空气电池等)等方面的应用 |
|
|
石奇勋 |
超分子化学:超分子组装体的构筑、主客体识别、超分子纳米反应器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以及超分子策略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等。 |
|
在设计和合成超分子组装体以及水溶性cavitand作为纳米反应器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
贾振华 |
绿色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光化学,基于碳水化合物的抗肿瘤药物的合成,新型药物合成路线的设计与开发以及药物合成工艺的优化 |
|
|
于海洲 |
高分子材料的自组装,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合成,聚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以及研究他们在药物缓释、生物质分子分离、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
|
王红 |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组装和机理,有机发光/纳米复合材料 |
|
|
胡绪红 |
过渡金属催化的高选择性反应;以结构复杂的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合成为导向的新方法学研究 |
一种12氧氮杂环丁烷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一种多取代嘧啶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集中于过渡金属催化新型有机化学反应的研究,包括反应机理和在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
陈建平 |
自由基化学,不对称催化,有机合成 |
一种新颖的合成偕二氟烷烃和α-氟代羧酸的方法(在审) |
本课题组在银催化丙二酸衍生物的脱羧氟化和过渡金属钯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
冯超 |
主要从事过渡金属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 |
一种偕二氟甲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近年来先后参与主持 “New Catalytic System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arbon-Nitrogen Bond”,“New Strategies to Construct Polycyclic Compounds” 等多项新加坡MOE科研项目,在钯催化的双烯烃化,铜催化的三氟甲基化,铑催化的碳氢键官能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研究成果 |
曲剑萍 |
1. 新型过渡金属催化剂的设计以及在新反应开发、配位聚合反应中的应用; 2. 新型功能聚合物的合成方法以及应用开发; 3.手性聚酯、聚酰胺、聚砜等光学活性聚合物的研究。 |
|
|
刘睿 |
有机合成及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包括非线性光学材料,光致/电致发光材料,化学传感材料等。 |
|
|
王亚辉 |
过渡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方法学 |
|
2015年获得欧盟玛丽居里学者计划支持,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Varinder K. Aggarwal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在烷基硼酸酯炔化、三氟甲基自由基诱导的三组分偶联以及光诱导的脱羧硼化等方面取得进展。 |
赵莉莉 |
1.理论计算从头设计催化剂: 用于小分子活化和非金属催化氢化反应。 2.研究与能源、环境友好相关的化学反应机理:包括有机催化,含过渡金属或不含过渡金属催化,生物质催化转化,生物酶催化转化,以及不含催化剂的化学反应等。 3.发展先自然轨道能量分解分析(EDA-NOCV)方法,探索新的化学成键规律。 4.模拟具有催化性能的混合金属氧化物(MMO)材料,设计新型材料分子。 |
|
要从事计算化学方向的研究工作,在非金属氢化催化剂的从头设计、化学反应机理、碳族重元素炔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反应活性、混合金属氧化物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设计新型分子结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和内容。 |
吴晓进 |
主要集中于过渡金属催化的新型有机反应的设计、机理研究以及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目前重点研究钯催化下的新型自由基反应和惰性双键的官能化反应;同时,基于有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背景,设计合成新型的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及探讨其在材料工程上的应用,重点研究具有自由基性质的有机材料。 |
|
吴晓进教授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1)惰性双键的选择性官能化反应研究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2)新型有机光电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
姜耀甲 |
有机合成新方法学: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杂成键反应;杂环化合物合成新方法;活泼合成子碳卡宾、氮卡宾以及自由基的合成方法学应用。 生物化学:开发新型有机生物联接体 |
|
近几年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过渡金属催化 (Transition-metal Catalysts) 的杂环化合物的设计、机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应用于药物分子的合成;同时,从事基于生物模拟的催化自由基的新反应,新方法的研究。 |
王超 |
不对称催化反应;绿色氧化反应;非共价相互作用在催化中的应用;多肽的合成与催化。 |
|
发展了一系列手性含氮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学;提出了手性阳离子控制金属阴离子的不对称催化策略,将高锰酸钾氧化发展成了一种实用的有机合成方法学;深入研究了不对称阴离子-π催化 |
徐晖 |
(1)纳米结构的合成:制备不同形貌的纳米结构,包括空心纳米球、纳米线、纳米管、纳米片等;制备有机-无机杂化的纳米复合材料; (2)纳米材料的应用:如热电材料、光电材料、能量转换等; (3)纳米粒子的自组装; (4)发光环金属铱配合物的合成; (5)自修复聚合物材料的合成。 |
|
|
王晓剑 |
研究工作围绕生物分子的修饰、分析与应用展开,包括: (1)靶向分子探针与药物 (2)新型生物正交反应 (3)蛋白运输系统 |
|
在生物正交反应、多肽分子开关、细菌探针、蛋白传送等领域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 |
毛建友 |
不对称催化,有机合成: 1.廉价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及其在药物及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2.碱金属催化的弱酸性化合物C(sp3)-H键官能团化及应用。 3.药物、天然产物及生物活性分子全合成 |
一种2-取代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本课题组在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交叉偶联反应以及串联反应等前沿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及基础。首次实现了廉价Co催化的高对映选择性的交叉偶联反应,为不对称交叉偶联开辟了新方向,相应研究成果发表于JACS上。初次探索了Pd催化的甲苯化合物的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AAA)反应,研究结果发表于著名化学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该工作被Synfact作为亮点工作重点报道 |
霍峰蔚 |
多孔配位聚合物复合材料、选择性催化、能源存储、柔性电子器件 |
|
霍峰蔚教授研究小组提出了新颖的多孔配位物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理念,通过将功能材料包覆在多孔配位聚合物晶体之中,巧妙地结合了功能材料的特性和多孔配位聚合物的特性,为这种复合材料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平台 |
王亚雯 |
一维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一维纳米材料及其衍生复合材料在电催化及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
|
|
梅来宝 |
工业催化和有机合成 |
|
曾经研究过的课题有:异丙苯法制苯酚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苯胺气相缩合生成二苯胺催化剂的研究;碱-集料反应的研究;煤与塑料热裂解的研究; |
张荣 |
|
|
|
陈璟 |
|
|
|
郭会明 |
化学反应工程及反应器模拟、微生物发酵新工艺与高细胞密度发酵技术、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新型电子陶瓷材料制备及材料物理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
一种基因工程菌产L-丙氨酸发酵液脱盐脱色的方法 |
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研究工作有:江苏省应用基础项目“氧化锌低压压敏陶瓷的制备”,江苏省‘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低阻高性能PTC热敏陶瓷关键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磷酸盐类陶瓷的离子导电特性和热膨胀行为研究”,深圳密士达公司委托项目“高性能TiO2超细粉体的制备”等 |
卜洪忠 |
近代分析、精细有机合成及人造板胶粘剂 |
|
|
肖涛 |
多功能水处理剂的设计和合成研究、新型抗微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研究、新药及其中间体的合成研究、手性药物的不对称合成等 |
一类芳氧苯氧丙酸酰胺类除草剂(在审) 超高分子量γ-聚谷氨酸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先后参与多项国家、部省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其中工业循环水用新型缓蚀阻垢杀菌剂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李冀蜀 |
主要从事导电聚合物的研究 |
|
|
李玉峰 |
基于氢胺化反应的多组分反应及原子经济性反应;新农药的分子设计、合成;农药合成工艺。 |
一种合成氟噻乙草酯的方法 一种甲基二磺隆的制备方法 一类手性双膦配体及其铱复合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在不对称氢化合成(S)-异丙甲草胺中的应用 邻苯二甲酰胺衍生物、农用与园艺用杀虫剂及其施用方法 |
|
高旭昇 |
精细有机合成、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性质和功能等 |
|
|
邱安定 |
纳米材料、多相催化理论和应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产品研发。 |
|
|
陈军 |
|
|
|
潘运军 |
|
|
|
徐浩 |
目前主要开展活性药物分子的合成与修饰、不对称氢化方面的研究 |
取代的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一株假肠膜明串珠菌及其联产右旋糖酐和甘露醇的方法 |
|
韩国志 |
有机合成与微结构功能材料 |
|
作为研究人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光可调制光子材料(90401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子项目-功能高分子的微尺度结构及性能(50533030), 国家"973"项目-半导体纳米线结构调控、集成及光电器件应用基础(2007CB936300)子课题等项目 |
钱惠芬 |
染料化学,功能配位化学 |
|
|
吴文源 |
主要研究方向:(1)笼狀配合物构造的自组装和主客体研究;(2)基于草酸根的配位聚合物合成与功能;(3)晶体结构解析 |
|
|
杨雪云 |
植物源化合物农药 |
|
|
宋广亮 |
绿色催化氧化、有机光电材料、农药及医药中间体的合成方法学和工艺学 |
|
|
吕志芳 |
智能水凝胶的合成及应用 |
|
|
韩明娟 |
1)微、纳米核/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药物释放体系的应用;2)微、纳米核/壳复合材料悬浮液的介电弛豫谱解析;3)离子液体在萃取分离体系中的应用 |
一种精对苯二甲酸生产中副产物醋酸甲酯催化水解工艺 一种光敏微胶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主持的项目:1)微、纳米核/壳复合材料悬浮液的介电弛豫谱解析,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21003074);2)离子液体脱除燃料油中硫化物的应用基础研究,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09KJB530002);3) 切削液的配方解析与设计 |
王强 |
(1) 新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碳团簇和碳纳米带)的沉积、成核和生长机理及其调控机制的理论计算研究; (2) 新颖碳功能材料的设计及其电子结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质的理论计算研究; (3) 新颖重要分子簇、自由基的结构、成键性质、稳定性、势能面和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 (4) 新型金属催化剂(单原子金属、 core-shell纳米颗粒、纳米棒等)的设计及其结构稳定性、催化活性、选择性和催化反应机理的理论计算研究 |
|
主要从事量子化学理论计算和材料模拟计算的相关研究工作 |
庄玲华 |
1)离子液体的性质及应用;(2)天然大分子的改性及应用;(3)表面活性剂等化工助剂合成及应用 |
单偶氮噻唑骈三氮唑分散染料及其制备方法 |
|
林志华 |
配位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等方面研究,主要包括笼状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主客体化学,分子识别与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MOFs发光材料的设计及应用 |
|
|
何广科 |
炔烃的氟化及硼化反应 |
一种含噻唑硫酮或噁唑烷酮的N-取代乙酰氧吡唑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用途 |
|
尹晓爽 |
|
|
|
王芳 |
|
|
|
程夏民 |
化学生物学领域,利用有机合成开发化学工具,进而实现表征并操控生物体系。具体包括: 1) 发展新型荧光染料和分子荧光探针并应用于生物成像和活性检测; 2) 应用纳米制备和荧光成像技术研究药物传递; 3) 激酶靶向抑制剂设计、合成与测试。 |
|
|
王建强 |
有机骨架多孔材料的创建及性能研究;光敏材料构建及小分子催化;有机杂环分子设计、合成。 |
一种制备(2E,2’E)-丙烯酸酯醚类化合物的方法, 一种双西弗碱功能化的介孔氧化硅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合成甲醇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
边敏
|
|
|
|
姚敏霞 |
磁、电、光等多功能分子基材料的定向构筑,晶体结构解析,结构与性能相关性分析。 |
|
|
鹿永娜 |
过渡金属催化有机方法学的研究及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 新型药物研发, 活性药物分子的合成与修饰 |
|
在著名大型跨国新药研发公司AMRI(新加坡研发中心)服务7年,由于业绩优异被提升为高级研究员。专注于药物研发,根据活性和构效关系设计与合成新型的目标化合物库,在新型药物的研发方面累积了丰富的经验。 |
周春梅 |
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尺度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高价值化工产品的非均相催化反应、生物质燃料电池(电催化)、光催化治理水污染及光电裂解水制氢等方面的应用。 |
一种α,β-不饱和醛酮选择性加氢铂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
陈云
|
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酶生物燃料电池、光电化学水裂解产氢器件和新型绿色水处理药剂的研发 |
|
|
吴雅静 |
|
|
|
朱川 |
过渡金属催化的远程官能化反应;含氟化合物新型合成方法;基于二氧化碳的新型羧基化反应。 |
|
|
裴文博 |
光、电功能性分子材料 |
|
|
岳燕妮 |
铑催化的有机硅化合物的自身偶联和交叉偶联;铑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 维生素E和K的修饰以及用电化学的方法探究其在有机溶剂和生物体内的反应机理。 |
|
|
赵 恺 |
新型靶向抗癌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 的设计和合成以及相关的化学生物学研究; 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C-C键成键反应研究, 包括不对称1,4及1,2-加成反应, 不对称环加成反应等; 廉价过渡金属催化的C-H官能化反应及其应用。 |
|
在博士及博士后期间, 主要从事靶向抗癌药物的设计和合成以及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等方面的研究, 并担任新加坡NRF2015NRF-POC001-024: “Allenamide: Platform Technology for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 2.0的共同负责人, 开发了新型键联技术,用以改善靶向抗癌药物的选择性及稳定性,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
王小辉 |
主要从事衰老化学生物学研究,针对衰老相关疾病(阿尔茨海默病、骨关节炎等)进行病理机制探究、金属药物和有机小分子等先导化合物设计、荧光识别与成像及光药理学研究。 |
|
|
徐璇 |
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酶/蛋白纳米功能组装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
|
戴翼虎 |
主要研究金属、金属氧化物、分子筛等多相催化剂在能源、化工与环境领域的应用 |
|
结合催化剂材料可控合成、原位谱学表征及理论计算等手段,探讨二氧化碳、甲烷、丙烷等低碳气体分子转化、精细化学品选择性加氢等反应过程中的催化构效关系、表面反应过程及机理,同时研究绿色溶剂等催化促进作用。 |
解沛忠 |
有机合成化学和绿色化学 |
一种烯丙基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
|
胡杰峰 |
主要从事过渡金属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机合成新方法学。 |
|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新方法学的研究工作,在惰性键的官能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研究成果。 |
周翼 |
|
|
|
张磊 |
功能性纳米材料合成和自组装; 纳米材料的应用:荧光探针、生物成像、靶向治疗等。 |
|
|
柳翔 |
多相催化在精细化学品合成、生物质催化转化及清洁能源开发中的应用 新型纳米催化材料的开发及应用 |
|
|
刘雪洋 |
1. 纳米及传统纤维的研究,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和工业化应用。 2. 纳米颗粒-有机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以及在纺织服装,医疗抗菌,能源材料,磁性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
|
博士后期间致力于新型纤维材料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化的应用:在新加坡EDB, 南洋理工大学和俄罗斯Sportmaster三方支持下搭建纤维织物制备与测试平台; 两项研究产品在高隔热纤维材料领域已经实现工业生产; 纺织品拒水涂层的研究中一项永久防水处理技术获得俄罗斯 O’STIN公司资金支持; 一项“气凝胶/聚合物在纤维织物上的点打印技术”专利及其技术转移;三项高保温纤维材料专利。 |
朱丽英 |
主要从事生物催化、生物材料和重金属处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 |
一种利用玉米芯全组分生产丁酸的方法(在审) |
|
柳翔 |
多相催化在精细化学品合成、生物质催化转化及清洁能源开发中的应用 新型纳米催化材料的开发及应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