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实力
您当前位置是 : 首页 > 科研实力 > 科研成果 > 正文

混凝土框架-复合材料板组合护岸结构

【研究领域】:土木与建筑

【成果概述】:本课题从构件和体系两个层次来研究护岸结构的创新构型与组合理论;探索土压力作用下护岸结构各组成部分的协同作用机理、荷载传递途径和力学简化模型;并建立综合考虑纤维铺层、组分材料、组合方式、连接及受荷条件等因素的护岸结构设计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护岸结构创新构型与组合理论;2)侧向土压作用下组合护岸结构受力机理;3)组合护岸结构优化设计方法;4)组合护岸结构工程应用。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和录用本项目相关论文12 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参加国际会议2次,国际合作交流1项。

【技术状态】:产品规模化应用

【先进程度】:其他

【技术特点】:采用高强纤维,通过创新的结构构造与合理的材料组合,形成新型混凝土框架-复合材料板组合护岸结构,充分发挥复合材料的优势轻质高强、维修费用低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具有耐腐蚀、绿色环保、高效安全、可设计性强等显著优点,而且与斜坡护岸相比可节约土地资源。FRP板桩 -混凝土框架组合结构体系,可替代传统的钢筋混凝土、钢板桩,该体系护岸的费用比常规复合材料板桩护岸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护岸结构优化方法和设计理论,推广了该护岸结构在航道建设、桥梁与路堤防护、港口工程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技术指标】:123

【应用概况】:应用本项目研究成果建成首座国内复合材料护岸。该护岸结构可替代现有钢板桩、预应力混凝土板桩和砌体护岸结构,广泛应用于板桩码头,航道护岸,挡土墙,防波堤,导流堤,基础加固,桥梁墩台和路堤防护等永久性结构物。 组合护岸结构在丹金溧漕河航道整治工程中成功应用,丹金溧漕河位于江苏西南部的,是太湖西部地区主要水运干线。丹金溧漕河航道整治工程,通航标准由5级跃升为3级,与大运河同等级,通航船位由300吨提高到1000吨,河宽由原有的40米扩至70米,水深要达3.2米。工程里程65.59公里,总投资33.18亿元。结合丹金溧漕河的特点,以及传统板桩耐久性差的关键问题,应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建成了国内首座绿色和高性能的复合材料组合护岸结构,充分利用FRP板桩轻质高强、优越的耐久性以及模块化的便捷施工等特点。实际工程应用不仅验证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而且成功解决了传统板桩的耐久性问题,且大大加快了施工进程。

【专利状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合作方式】:技术咨询

【预期效益】:123

【项目负责人】:王俊

【评价与获奖】:2016年度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复合材料夹芯结构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应用。

【联系方式】:吕凤兰,殷绚,025-58139211,lvflnju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