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领域】:土木与建筑
【成果概述】: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不断发展,常规桩筏基础面临诸多新的挑战,课题组以多年积累的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解决土、溶、岩复杂地质条件无法实施超高层建筑的实际工程难题为契机,自主创新,提出可控刚度桩筏基础的创新概念,通过在桩顶设置自主研制的刚度调节装置,主动干预、调节基桩的支承刚度,实现桩与桩、桩与土支承刚度的匹配与协调,成功将常规桩筏基础拓展到大支承刚度桩桩土共同作用、建筑物废旧桩基的再生利用、变刚度调平设计以及复杂地质条件建设高层建筑等新的应用领域。
【技术状态】:产品规模化应用
【先进程度】:国际领先水平
【技术特点】:本成果为南京工业大学专利技术,在地基承载力较高的硬土地区,通过本成果的实施,可充分发挥地基承载潜力,实现大支承刚度桩的桩土共同作用,大幅节约桩基使用数量,缩短桩基施工周期,已有工程实践表明,基础部分造价平均节约40%以上,工期节省30%以上。和现有规范推荐的变刚度调平技术相比,本成果不受地质条件和施工过程限制,且建筑物基础调平过程更加精确,效果更明显。另外本成果还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无法解决的建筑物废旧桩基再生利用以及复杂地质条件建设高层建筑的难题。
【技术指标】:节约桩基数量百分之四十以上
【应用概况】:本成果已形成全国行业标准和福建省地方标准,迄今共进行了50余幢、近300万平米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工程实践,建筑物最大高度155米,直接经济效益近3亿元。在实现大支承刚度桩桩土共同作用方面,典型如厦门蓝湾国际项目,通过本成果实施,桩基造价节省达80%以上,工期节约近6个月;在解决复杂地质条件(孤石或溶洞)建设高层建筑方面,典型如厦门嘉益大厦和贵阳富源同坐项目,由于常规技术无法保证项目正常开展,通过本成果实施,使项目如期正常开展以外,还分别实现经济效益1400万和5000万。
【专利状态】:有效
【合作方式】:技术许可
【预期效益】:本成果已形成全国行业标准和福建省地方标准,迄今共进行了50余幢、近300万平米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工程实践,建筑物最大高度155米,直接经济效益近3亿元。在实现大支承刚度桩桩土共同作用方面,典型如厦门蓝湾国际项目,通过本成果实施,桩基造价节省达80%以上,工期节约近6个月;在解决复杂地质条件(孤石或溶洞)建设高层建筑方面,典型如厦门嘉益大厦和贵阳富源同坐项目,由于常规技术无法保证项目正常开展,通过本成果实施,使项目如期正常开展以外,还分别实现经济效益1400万和5000万。
【项目负责人】:周峰
【评价与获奖】:多位院士鉴定,国际领先水平,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联系方式】:吕凤兰,殷绚,025-58139211,lvflnju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