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实力
您当前位置是 : 首页 > 科研实力 > 科研成果 > 正文

OLED高纯有机磷光材料技术集成

【研究领域】:化工新材料

【成果概述】:在对蓝光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中,通过对LUMO轨道的空间限制,发现了窄光磷光发光效应,并且设计出红绿蓝三种窄光磷光材料。其中蓝光材料300cd/m2光强下LT50衰减时间可达300小时,外量子效率大于15%,CIE(0.130.13).绿光现证明器件使用寿命在100cd/m2光强下可达70000小时,外量子效率25.8%。首次报道了高效率的超纯蓝光的器件,CIE (0.14,0.09),最高量子效率达17.6%。后续工作将在此基础之上,增加蓝光分子稳定性设计考虑,将能级降低0.1eV,并探索此类蓝光磷光分子的极限寿命或者稳定性。完成商用的红光材料新的合成方法和生产工艺的中试,并在此基础上改进的红光材料,发光效能提高50%。目前,这类新发现的高效红光材料正在进行专利布局和技术应用的验证和推广。开发出新一代电子传输型主体材料,目前材料在验证和推广阶段。

【技术状态】:技术攻关和演示验证

【先进程度】:蓝磷光材料为全新的革命性的材料体系。红、绿磷光材料为现有产业应用的替代革新性材料体系。

【技术特点】:具备全方位整体性开发新一代OLED核心材料及其配套材料的能力,具备开发材料提纯、分析表征设备的能力,具备有机和高分子材料逆向解析能力,具备材料量产工艺生产和提纯能力,具有整体专利布局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

【技术指标】:在对蓝光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中,通过对LUMO轨道的空间限制,发现了窄光磷光发光效应,并且设计出红绿蓝三种窄光磷光材料。其中绿光现证明器件使用寿命在100cd/m2光强下可达70000小时,外量子效率25.8%。首次报道了高效率的超纯蓝光的器件,CIE (0.14,0.09),最高量子效率达17.6%。后续工作将在此基础之上,增加蓝光分子稳定性设计考虑,将能级降低0.1eV,并探索此类蓝光磷光分子的极限寿命或者稳定性。完成商用的红光材料新的合成方法和生产工艺的中试,并在此基础上改进的红光材料,发光效能提高50%。

【应用概况】:量产的有机发光材料和相关附属材料的生产工艺已用于OLED显示材料的生产。拥有相关专利17族。

【专利状态】:拥有相关专利17族,5项专利同时申请美国专利。

【合作方式】:投资融资

【预期效益】:1-2年内替代部分材料进口,3-5年内导入全系统的新材料体系。

【项目负责人】:杭晓春

【评价与获奖】:知识产权保护处于初步布局阶段,产品处于验证推广阶段,生产技术已经完善。

【联系方式】:吕凤兰,殷绚,025-58139211,lvflnjut@163.com